当前位置:新闻版块 > 详情内容

韩国戏剧发展历程

点击:3559 发布日期:2018-04-18 作者:顾瑾 来源:韩国艺术留学网

昨天,韩国艺术留学网的小编为大家介绍了韩国戏剧的种类,今天,小编为大家详细讲一下1960年至80年代末的30年间内韩国戏剧的发展。

韩国戏剧发展历程

谈到60年代,为了说明韩国戏剧的情况,必须简单提及1945年解放后至60年代的戏剧 状况。众所周知,韩国半岛刚刚解放的时候,政治上分为南北,观念上分为左右,在戏剧活动方面也产生了激烈的内部对抗,最后由于1950年的朝鲜战争遭到根本性的打击。许多戏剧家南北分离,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的资源。1945年~1950年期间,主要集中在汉城的戏剧家,其中相当一部分演员、导演、剧作家出于种种理由到了“北方”,所 以50年代韩国戏剧缺乏专业的、职业的戏剧家。

而且,在战后的废墟上,戏剧要恢复元气也需要时间。在这种空白期,唯一支撑韩国戏剧的就是“新协”剧团。这个剧团的活动,对理解60年代的戏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个剧团的活动构成了韩国引进和发展新剧的最初阶段;其次,为职业剧团的经营提供了一个样板,而这是在60年代以后的韩国戏剧中见所未见的;再次,就是这个剧团10年间公演的节目,在五十多部作品中,创作剧目和翻译剧目大约各占一半,保 持了非常均衡的格局。

因此,要谈60年代的韩国戏剧,如果划一条线以示区别,首先令人注目的,就是以前 剧团具有的专业性消失了。当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因为此后一些戏剧界的重要人物 (包括50年代的骨干在内)仍很活跃。但是,这种趋势反映在下一代身上。其间的区别非 常清楚。6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的人,多半都是校园戏剧出身、非专业的知识分子。他们 提倡新时代戏剧的观念,但在方法和实践上却没有一点具体的系统的东西。当然,具有 小剧场戏剧特点的同仁团体,我们就称为“同仁剧团”。即便如此,他们的凝聚力之强 也超出想象,到60年代中期,这样的剧团已出现了十几个。

  在谈到70年代的韩国戏剧之前,必须提及60年代或此前发生的两件事。一是国立剧场 。韩国的国立剧场,在大韩民国建国的第二年,即1949年就完成了剧场制度的筹备工作 。可以认为,这在当时还从未有过国立剧场概念的非欧国家中是极其罕见的。因此,第二年4月和6月,就举行了两次盛况空前的首演式,但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最后只好匆匆 结束。尽管当时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国立剧场仍然制订了非常合理的剧场经营策略,如 确保专业剧场的性质,组建两个能够轮流演出的附属剧团,接受国家的财政补贴,同时 也独立核算,采取自律的经营方式等,但都因战争而落空。50年代中期,国立剧场虽然 再度提上议事日程,但当初的雄心壮志已消失殆尽,显得底气不足。顺便说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国立剧场终于在1972年建成了新剧场,为戏剧创作的发展做出了应有 的贡献。但是,由于官僚的干涉和旱涝保收的经营机制,至今也很难说恢复了它的地位 和权威。

  70年代的戏剧。可以说“现在”的韩国戏剧就是从这个 时期开始的。如果把50年代当成大致结束了韩国近、现代戏剧的时期,就有理由把60年 代看成酝酿新戏剧的过渡时期。那么,70年代的韩国戏剧应该怎样定义呢?如果用一个 关键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戏剧的潮流,就是“寻根”。因为60年代的戏剧活动相对说 来是沉浸在“为演戏而演戏”之中,反之,70年代戏剧家就对戏剧行为的合理性及方法 论产生了疑问,并且开始采取积极的态度来争取得到答案。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80年 代,所以“现在”的韩国戏剧从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

韩国戏剧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有个特征,就是这种“寻根”看起来好像是作为相反的潮流或现象开始的。 原因之一,就是1960年前后在西欧、尤其在美国开始的戏剧革新的浪潮经过10年的时差 ,也波及到了韩国戏剧。这一浪潮带来的新鲜冲击,既是实验的又是前卫的,在促使戏 剧家意识到“演戏”具有的时代意义上起到了巨大作用。它首先形成了导演中心的倾向 ,譬如,就像1970年留美回国的年轻导演柳德馨召开的导演发布会一样,事情虽小,反 响却大,由此可见一斑。在他来说,值得注意的不单是移植,而且是如何将新的方法引 进韩国戏剧,可说是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前进。这不过是一个例子,但70年代的戏剧最清 醒地意识到的东西,都程度不同地与这个问题相关。在这一时期,这种尝试即便以失败 告结束(事例很多),但它看上去却恰似戏剧行为的存在价值一样。

  作为70年代韩国戏剧的新潮流,到80年代更加新锐、最为主要、演戏的和 看戏的都能接受的,是导入了韩国的传统戏剧。统称为“妈丹剧”的他鲁丘姆(注:韩 国的一种面具舞。)、木偶戏、说唱艺术、库兹(注:韩国巫舞之一。)等多种大众戏剧 形态,以前不过是一部分民俗学研究者关心的对象,从60年代后半期起便受到戏剧家的 关注,而真正导入现代戏剧则大致在70年代初。它不是像日本的能乐、歌舞伎和中国的 京剧那样过分程式化,而是一种“开放”形态的戏剧,所以与观众有一种强烈的亲和力 。而且,它的特点是喜剧性地揶揄和讽刺压迫民众的统治阶层,所以对当时压迫民众的 军事政权的批判也相当盛行。它在当时的大学生中间开始兴起也不是无缘无故的。

  尽管如此,这个时期的韩国戏剧,并没有中断政治的或反体制的突出倾向,如后所述 ,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倾向更加强烈。对这个时期的韩国传统戏剧,作为上述“寻根 ”方法的一部分,自然也曾考虑过主要利用其内容和手法。它作为一个从被西洋近代现 实主义所封闭的空间(甚至拒绝喜剧的风土人情)中解脱出来、克服历来的翻译戏剧手法 的本土的替代品,能够被人充分地接受。在传统戏剧里,“粗糙戏剧”特有的谐谑、讽 刺、讽刺诗等俯拾皆是,打破了形式的框框,这些都激起了剧作家和导演的兴趣。当然 ,其中也激荡着韩国人特有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

  另一方面,翻译戏剧在数量上一直居高不下。尽管如上所述观众喜欢,但可以说,面 对这个时期的戏剧应有的面貌,即“为什么上演翻译戏剧”的疑问,从得到公认的所选作品或演出效果来说,可看的东西却少之又少。这里虽然在说翻译戏剧,但也反映了80年代的戏剧动向。关于这一时期的状况,创作戏剧已经谈过,所以想对翻译戏剧稍加思考。世界戏剧的新动向是一边追求多样化,令 人眼花缭乱地改变面貌,一边不断地破坏乃至解构现存的戏剧样式。在这种尝试中,如 果创造力不够,就很难跟上趟。我觉得,80年代的戏剧的确反映出这种状况。因此,现 代的翻译戏剧就丧失了方向感,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随意改编古典、尤其是莎士比亚 戏剧的现象特别引人注目,好像这种改编很容易似的。


韩国戏剧发展历程

  从80年代到90年代,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吴泰锡领导的木花剧团和李润泽的剧团。理由可以举出他们身上共有的创作上的强烈的自我主张、出格的戏剧实验以及剧团成员的集 体意识等。

  如前所述,70年代之后,大部分剧作家80年代还在继续开展旺盛的创作活动,而冒出 的新人寥若晨星。这个时期,60年代同仁剧团的头面人物和导演大都健在,年事已高的 演员则引人注目地转向媒体。戏剧已经理所当然地不再被认为是演员的艺术。而且,观 众层也由于激烈的社会分化作用,远比以前缩小,日益成为制约戏剧发展的因素。由于 1981年修订了戏剧法,建立小剧场变得轻而易举,但不幸的是,这并没有成为新的戏剧 动力,反而催化了来路不明、杂然纷存的垃圾。现在到汉城的大学路去,还看得见鳞次 栉比的数十家小剧场,但却不大有机会碰上好的戏剧。

  在这种状况下,关于80年代的韩国戏剧里,应该谈一谈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这 就是对眼前的现实、尤其对政治、社会状况非常敏感的戏剧创作。1980年以光州事件为 由建立的军事政权,极端压制言论自由和表现自由。用来作为与之对抗的手段的,就是 上述的传统艺能,尤其是被称为“妈丹剧”的形式。它的基础,就是70年代以来,以大 学校园及业余戏剧活动圈为中心开展的、以本民族为主体的、抵抗体制的传统艺能的活 用。进入80年代,想把民众更加尖锐地推到前面,把戏剧与政治行为结合起来的,就是 “妈丹剧”或民族戏剧的观念。因此,一部分过激的带头人就把它看成社会变革的手段 。所以,现有戏剧理所当然地被否定,“妈丹剧”亦即开放空间里的戏剧,当然被看作 不是在剧场里,而是在大学校园、农村、工矿企业等演出的艺术了。

韩国戏剧发展历程

  这个运动给当时的韩国戏剧造成了很大影响。因为它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到底达到什 么状态才算把戏剧和现实结合起来了。但是,“妈丹剧”能否对此做出满意的回答还是一个问题。之所以这样说,也是因为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到80年代后半期,将戏剧划分为民众的和艺术的这种朴素的两分法已经没有多大意义。相反,倒是看到了把“妈丹剧”引进剧场里面、运用其种种内容和手法的动向,这也是这个运动的成果。如果光是一种理念,恐怕无论如何也缺少成为戏剧的力量的。

韩国艺术留学网——韩国戏剧



扫一扫  使用手机阅读

[关闭]
点击联系客服 李老师
点击联系客服 毕老师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