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版块 > 详情内容

影视专业知识1:解读画面造型语言

点击:4089 发布日期:2017-08-09 作者:随心 来源:韩国艺术留学网

今天的专题准备跟大家分享影视行业内的基础知识“影视视听语言”影视行业必备神器。虽说是基础知识,但是对于行业内零基础和有基础的小伙伴来说都很适用。由于知识体量很大,我们打算分期进行。

本周主题是【画面造型语言】

1、景别

景别:画面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完成空间塑造的重要形式)

景深:从纵深的画面空间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

景别意味着距离并暗示银幕空间,主要分为两个系列:

全景系列(远距离)——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小全景(人物全景)

近景系列(近距离)——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景别的叙事功能:

交代特征——远景系列景别交代被摄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特征

强调细节——近景系列景别交代被摄人物的具体特征

blob.png

景别的完整序列: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人物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大远景: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表现其范围和广度。(常用于影片的开头和结尾)

大远景适于展示大的空间、环境、交代背景,展示事件的规模和气氛,表现多层次的景物。

用于结尾的时候大多表现出一种视觉上的远离,情绪上的超脱。

远景和大远景都以表现环境空间为目的,不以清晰呈现人物为画面构图任务。

远景:以景物为主要拍摄对象的景别,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和所处的具体位置。

相比大远景,远景在造型上更为强调空间的具体感和人在其中的位置感。

叙事功能上,远景的叙事能力更强,空间信息交代上更明确。

全景:在全景镜头中,被摄主体的形态在画面中完全被呈现出来,画幅中人物成为明显的被摄主体。(文艺晚会常用)

既能够展示人物的外貌、动作,又能交代出人物所处的环境。

全景也可以用来塑造空间环境,但人物形象比远景镜头中的清晰。

在连贯剪辑结构中,远景和全景都是交代镜头,用来交代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

中景:人物取到膝盖以上的景别。

既能交代环境,也能表现人物主体的形体和表情以及人物之间的交流关系。

叙事性非常强的功能性景别。

过肩镜头通常是指标准的双人中景镜头(镜头越过一个人的肩膀,另一个人面对镜头),对于强调一个人控制另一方和强化两人之间的交流感有很好的表现力。

中景景别大都比较沉闷,缺少感情色彩和视觉冲击力。

近景:对画面主体人物取景在胸部以上,占据画幅面积一半以上。

中近景:介于中景和近景之间,一般对主体人物的取景到腰部。

主要用来突出主体,强调细节,提升被摄人物的重要性。

暗示物体或人物表情不同寻常的意义。

特写:经常用来拍摄重要的物件细节和人物瞬间的神态变化,表现人物的神态特征,捕捉细微表情变化。

视觉经验中非常少见。

特写镜头的构图方式分为中心构图和远离中心构图(电影常用远离中心构图,电视常用中心构图)。

景别的剪辑规则:

匹配的景别关系

案例1:两个人谈话时,景别应该接近一致,意味着交流的平等关系。

案例2:在电视转播语言中,运用特写、近景镜头相互匹配的对切,可以使画面切换富有流畅感。

镜头组成:不同景别的组合

案例: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可以使人产生逐渐接近对象的感觉。

两级镜头的特殊性

两极镜头这对特殊的景别关系很少用,除非影片在整体影像风格上追求奇异的视觉效果,例如追求反叛风格。

案例: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偏爱用两级镜头,可以产生视觉跳跃感,用这种视觉刺激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不同景别的镜头时间长度

景别越趋向于远景镜头,画面时长越长,包含内容越丰富,观众用来观察的时间越多;

景别越趋向于近景镜头,画面时常越短,包含内容越单纯,观众用来观察的时间越少。

2、焦距

焦距:也叫“焦点距离”,指从光学透视的主点至焦点的距离。

焦距越长,视觉范围越小,画面清晰范围越小,背景越虚化;焦距越短,视觉范围越大,画面背景越实。

根据光学镜头焦距的可调与不可调分为变焦镜头和定焦镜头。

短焦镜头:广角镜头,焦距是35毫米

1502248209953455.png

blob.png

可以使拍摄空间的范围变大,突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特点。

夸大前景和后景之间的空间距离感。

常用来表现较为宏大的场面。

用短焦来拍人物,人物容易变形。

中焦镜头:标准镜头,焦距在35-50毫米之间

1502248253213437.png

比较能够还原人对空间的视觉透视感受,空间既不延伸,也不压缩。

长焦镜头:焦距在50-250毫米之间

1502248272114924.png

1502248309104825.png

可以压缩空间的纵深感,填平前景后景的距离,使背景虚化,看上去后景与前景像是在一个水平面上。

适合呈现远处主体的细微状态,也能让人从环境中突出出来,凸显人物形象。

大景深镜头:又叫“全景焦点镜头 ”或“深焦镜头”,由远及近的呈现被摄物体,使他们在画面中表现为全部清晰的影响。

blob.png

1502248350288872.png

全景镜头的一种形式,画面由一系列的景别组成。(前景+中景+后景)

可以同时捕捉由近到远的不同人物。

很好地表现空间的连续性和人物的微妙关系。

观众可以在画面中选择自己关注的内容,符合人们对生活中看到的客观世界的感受。

若想拍出大景深效果,除了要运用短焦镜头加强空间深度的呈现外,还要求不同景深物体的照明条件通透。

在镜头中呈现景深关系的方法:

用深焦距镜头拍摄

用变焦镜头制造前后景的虚实

利用光影和镜子的反射塑造深度空间

3、角度

角度:创作者表达态度的方式之一,而视点则是镜头机位的依据。

垂直高度的角度——平角、仰角、俯角

水平方向的角度——正面、侧面、背面

平角:摄影机处于与被摄对象水平的位置。(常用的拍摄角度)

1502248381980522.png

符合人正常情况下观察世界的角度,画面有平稳感。

形成的透视感比较正常,不会夸张物体的垂直线条,拍摄的人物也比较客观。

可以用来拍摄人的主观视点,显示对被摄对象之间或被摄对象与摄影机之间的平等关系。

拍摄儿童的时候需要让摄影机低下来,让视轴与儿童视线平等。

俯拍: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水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

大俯角:摄影机垂直于被摄体。

1502248402373128.png

景物或人物的竖向线条被压缩,景物垂直方向的特点被忽略。

俯拍拍摄出的人物会显得渺小,被环境所包围。

俯角可以造成困窘、绝望、孤立等气氛,角度越大,气氛就越浓;对人择优被压迫感,形成被控制,被掌握的态势。

仰拍: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水平线上方、低于拍摄主体视平线的拍摄方式。

1502248439864809.png

主体的高度感和成像面积都被夸大。

增加对象的垂直高度感,加强画面的整体垂直感。

仰角拍摄人物运动,画面动感更强烈。(武侠片中常使用仰拍表现人物武打动作的速度感更强烈)

4、视点

视点:摄影机的位置

客观视点:摄影机对场景的记录

暗示了一种在摄影机和拍摄物之间相对远的情感距离。

从客观角度出发,不带任何个人看法,不评价、不打扰这些动作。

明显的优点是能再现连贯、清晰的场景。

注意不要过度使用客观视点,否则它客观和不介入的态度很容易让观众失去兴趣。

主观视点:摄影机对场景的介入

带着剧中人物情感倾向的视角,是摄影机对场景的介入。

使观众产生介入感,带给观众悬念。

镜头在主观和客观之间转换要遵守的原则:一个客观镜头显示角色在看镜头外的某样东西,引导观众去猜他正在看的东西,然后下一个镜头显示出角色正在看什么,这样镜头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提供了一个流畅自然的从客体到主体的视点运动,这是典型的正反打镜头模式。

导演视点:引观众看怎样

不但要选择给我们看什么,也要揭示应该怎样看。

强化视觉形象的某种特征,表达自己对视觉形象的某种意义或情感态度。

间接主观视点:接近动作卷入情节中

迫使观众接近这个动作,以便将其带入剧情并使其观影经验更加紧张(一个特写镜头揭示了人物的情感反应,观众能够意识自己不是角色,但仍然能按主观镜头的方式深深体会人物的情感)。

5、构图

画格:标准银幕1.33:1,标准美国宽银幕1.85:1,高清电视屏幕1.76:1或16:9

解决主次问题:突出主体形象

在画面中放置主体的位置(几何中心——画面中央和黄金分割点上)

和陪体的对比关系(画幅面积对比、布光影调对比、人物动静对比)

镜头运动中保持主体地位

解决形式感问题

使画面构图准确地传达形象特征、富有形式感和表现意味。

运用构图处理手法以及光线、线条、色彩等造型元素去实现符合美感的构图。

构图方法:

对比的优势引导

给想突出表现的地方打强光(让画面内的照度不同)

色彩对比(冷色调、暖色调)

线条对比(在曲线条中突出直线条的内容)

运动方向对比(主体和周围的人群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动静对比(运动的主体能从静止的人群中凸现出来,反之亦然)

隐喻性构图

位置(中央-具有支配感和权威性,顶部-塑造英雄人物的神圣气氛,边缘-表现受排挤或渺小而无力量,下方-具有从属、脆弱和无力的特征)

视觉重量(面积大的部分大多重要于面积小的部分)

对称性构图(对称形式给人稳定、安定、庄严和和谐的感受,但也会缺乏生趣)

6、光线

按光效的反差性质分类

硬光:光源是直射光(太阳、人工光),一般多用作主光。——物体显得线条分明、强硬、沉重、粗糙,能造成视觉心理的紧张,适合表现恐怖、残酷的场面,或者塑造有力量感的人物形象。

软光:散射光,被摄体上的投射光线不明显(阴天的天空散光源、加了柔光设备的灯光)。——物体显得柔软、轻盈、细腻,适合表现温暖平和、没有尖锐矛盾的生活场景,或者塑造较为温柔善良的人物形象。

按光源的位置分类

水平方向的光位:正面光(立体感较差)、侧面光(表面有凹凸层次但缺乏明暗过渡)、逆光(造成恐怖或神秘感)、侧逆光(呈现诗意的质感)、侧顺光(由明到暗的过渡表现有质感)

垂直方向的光位:顶光(把凸亮凹暗夸张到极致,常用来塑造恐怖、凶恶的形象)、脚光(光线来自下方,制造恐怖气氛,使人物形象显得狰狞可怕)

按光源的性质分类

自然光源(太阳、天光)

人工光源(灯光)——创作空间较大

影调的情绪功能

黑白影调:画面中黑、白、灰的组成层次

彩色影调:冷调、暖调;蓝调、緑调、红调

7、色彩色调

色彩的三种属性

色相:由波长决定不同种类的色彩(基本:红黄蓝)

色值:色彩的明度或亮度,与照明强度有关

色彩纯度:色彩饱和度(量化指标,根据色相中掺杂其他色彩的数量来划分)

色彩的情绪性(色彩语言)

红色:兴奋、好战的表现内容,也表现出温暖、热烈、热情、旺盛、昂扬、亢奋、激情等

黄色:代表着鲜明、发射光亮的物质,具有鼓舞性、热情洋溢,表达诱惑、希望,也是幸福和平安的颜色。

蓝色:神经局部抑制、忧郁。

绿色:色彩自然、生机勃勃、舒适、温柔、赏心悦目,表达出宁静、安逸。

白色:纯洁、神圣与和平,也有浪漫梦幻的意味。

黑色:情绪调子低沉、恐怖的场景

色彩关系

《天使爱美丽》:全片主色采用了反差较大、饱和的绿色和红色,在人物和环境、道具细节的色彩搭配上总是用绿色、青色或红色,从而造成了视觉上的明快和跳跃感。

《黑色大丽花》:画面色差较小,色别之间对比弱,给人近似相同、柔和的视觉效果。

色彩/色调手段

和谐:色彩的和谐关系是建立影片整体色调的基础。(1.单色和谐关系:如红色含深红、褐色、浅红等不同饱和度的色彩;2.相似和谐关系:如红色、橘红色、橘色;3.补色和谐:如黄色和蓝色同时出现,显得更为鲜明;4.三色和谐)

对比:接受两种以上色彩时产生的视觉比较关系。(色彩的同时对比、色彩的相继对比)

主题色的呈现:传达全片主题思想的色彩符号。(频率和面积、色彩同时对比与相继对比、视觉元素的色彩控制-统一到相同的色系)


庆州大学韩中影视艺术学院

扫一扫  使用手机阅读

[关闭]
点击联系客服 李老师
点击联系客服 毕老师
分享按钮